目前几乎所有的ERP系统都采用多层次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这种模型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应用管理,降低网络的复杂性并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
企业在设计ERP系统结构时必须考虑7个层次:表示层、应用层和数据晖层。表示层、应用层与数据库层分离(不管是物理的还是逻辑的)已经成为创建模块化、可更新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这样一来,用户可以从数据库服务器中装载可执行的应用,从而简化对应用的管理,同时在需要时,每个服务器还可以请求它自己的可执行模块。类似的,可伸缩件也相应地变得简单并且可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来进行升级。
重视ERP系统集成
绝大多数用户在实施企业ERP项目时一般会采用来自多个不同厂商的ERP系统或者遇到需要与企业原有系统的集成问题,因而经常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硬件平台。而且,随着这些独立系统的实现,企业需要将这些分散的ERP子系统相互集成起来。有鉴于此,用户应该选择市场前景最广阔的基础设施组件,因为这些组件以后集成起来更容易一些。最理想的集成方法是在一个单一的操作系统和数据模型上运行多个应用。然而,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集成相关应用的复杂性,但却增加了实施的时间。除此之外,这种方法一旦实施完成,其灵活性就要相对差一些。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单一厂商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绝大多数应用软件开发商都依赖专用的或特定的数据库系统。
关注系统的可扩展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财务、生产、后勤、客户服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发展越快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调整频率就越高,因此在安装ERP系统时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是指将应用扩展到其他企业系统中特别是数据仓库中的能力。在这里,将数据在系统间转移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
ERP和数据仓库打包应用都允许系统管理人员在应用系统中集成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这种方法简化了对基础设施的管理,也使增值销售商可以利用用户已经具有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开发相关的ERP数据分析应用。ERP系统的增值销售商还可以提供额外的数据仓库应用功能。这些数据仓库可能很少提供与其他ERP系统包或现有资源的集成。这种做法将大大限制它们的功能,因为即使一个相对受限的(在用户的数量方面)数据库应用也可能需要访问来自多个数据源的数据。